每年推進1000平方公里,南通聚力建設江海平原現代水網
從“就河治河”到全域治水
南通城區萬頃良田今年迎來豐收,金燦燦的稻谷正在烘干房里抓緊加工以備銷售。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江心沙分公司崇川生產區負責人孫志華說,今夏高溫少雨,稻田如果在拔節孕穗期缺水,水稻就可能出現白穗,影響收成。在豐收之際回望,稻田里的活水從哪里來?記者在生產區看到一座座泵房矗立田頭。8月份,這些泵房幾乎是24小時運作,源源不斷地從不遠處的團結河引水。
團結河連通九圩港河,九圩港河又連通長江。九圩港河入江口建有一座擁有40孔水閘門和5臺豎井貫流泵的水利樞紐——九圩港閘站,這處“水利重器”年均引提水約18億立方米,占全市沿江引水量的30%,承擔著通州、海安、如皋、如東等地345萬畝農田的引水灌溉及697平方公里區域的排澇任務。
河連江,水聯網,這是南通現代水網建設的最新成果。南通濱江臨海,全市水域面積778平方公里,河道總長2.4萬公里,是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又肩負守護長江入海“最后一公里”的重任。但該市地勢平坦,水流動力不足,此前陳舊的水利設施早已不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如何守好長江口,讓一城“活水”潤澤江海大地,成為南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答之題。
“過去治水,總是一條河一條河地治,但水是流動的,老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南通市政府首席特聘專家趙瑞龍分析,必須打破“就河治河”束縛,以“區域治水”破題現代水網建設,做到“控源截污、河道清淤、水系連通、活水調度、生態修復”,這才是治本之策。
從“根源處”著手,南通在主城區先行先試,系統實施控源截污、自然活水、生態修復三大工程,將濠河周邊44條斷頭河全部貫通,實現涵閘站聯調聯動智慧管控,借助長江潮汐動力,因勢利導將江水引入城內,實現江河聯動、內外循環,并采用“生態水利工程+濕地公園”的方式,讓河流水體重現自然風貌。目前,全市主要河道全年保持Ⅲ類水或優于Ⅲ類水標準,實現“一江活水進城、滿城清水歸江”。
“我們在主城區區域治水實踐中,探索形成‘系統化思維、片區化治理、精準化調度、長效化管護’南通‘四化’治水新理念。”南通市水利局局長吳曉春介紹,2020年起,這一理念向全市域推廣。以沿江沿海重要閘站和骨干河道為“綱”,以各個治水片區為“目”,以控導工程為“結”,通過“建綱”“織目”“筑結”,南通加快建設全域一網、城鄉一體、調控有序、生態美麗的江海平原現代水網。
水利控導工程是南通現代水網建設的“關鍵節點”。洋蠻河位于南通區域治水的“栟北片區”,過去常年滯流。海安市累計投資1.1億元建設控導工程28座,洋蠻河實現清水暢流,加上護岸工程實施完成,“滯流河”變身“景觀河”。2021年以來,南通共建設沿江沿海引排水工程32項,水系連通工程200余項、控導工程280項。該市還針對平原河網特點,因地制宜研發“鋼板樁+直升式閘門”裝配式簡易控導閘,項目工期短、性價比高,工程造價僅為傳統水閘的1/10。
系統的控導工程構成了現代水網的“骨架”,精準調度則賦予了現代水網“生命”。去年6月,水利部先行先試項目——南通城區數字孿生水網系統建成運行,項目當年被列為智慧江蘇重點工程。該系統可通過降雨、潮位情況等數據,智能研判城區河道水位可能受到的影響,并對預警信息進行分析計算,生成城區水利工程聯合調度方案。今年9月臺風“普拉桑”帶來強降雨,數字孿生水網系統精準發出調度指令,沿江閘站乘潮排水,確保城區防洪排澇安全。以提升水災害防御、水資源配置、水利工程調度能力為主攻方向,南通城區將實現“數字一張網、管理一張圖、調度一指令、安全一平臺”運行管理模式。
水不但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還是生態之本、發展之基。南通首創“河道公園”概念,變岸為路,變“龍須溝”為“網紅點”。截至目前,該市已建成鋪港河等40個“河道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省級5個。一條條“干凈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在江海大地靈動流淌,繪就“幸福河湖”的現實模樣。
“建設現代水網關系千萬百姓福祉,更事關現代化建設大局。”吳曉春介紹,區域治水被列為全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市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形成“市級牽頭抓總、縣級實施落實、部門協同推進”的“一盤棋”格局。按照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進度推進,2023年該市區域治水累計覆蓋面積達到4000平方公里,新建幸福河道971條(段),全市全年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到今年底,區域治水覆蓋面積將達到5000平方公里。
來源:新華日報 2024年12月02日